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刘晓娣 通讯员 齐晓波 李丽娟)5月12日,在吉林油田川南配置区自205H76井场,智能传感器正以每秒5次的频率采集着井口压力、温度和流量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高速数字链路实时传输至3000公里外的吉林油田数智指挥中心。截至目前,吉林油田在川南配置区已建成智能井65口、智慧场站15座,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正让天然气开发“耳聪目明”。
吉林油田在川南配置区开发中,锚定“勘探开发数字化、生产运行智能化、经营管理平台化”目标,将数智化基因融入每一个建设环节,为生产安上“千里眼”“顺风耳”,效益建产步伐全面加快。今年前4个月,川南配置区天然气产量超计划运行。
川南配置区统筹“两化”布局,自建设初期起,所有井站就按照“智能单井、智能场站、智能管线”标准来进行顶层设计。川南配置区与长城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建EISC智能平台,开发出钻井参数实时监测、压裂远程指挥等十大功能模块,实现地质、工程、生产数据“云上协同”。同时,联合油田数智技术公司,共同攻关物联网系统,突破了多品牌PLC/DCS系统兼容难题。在管理创新上,吉林油田积极构建“数据驱动决策”机制,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全部在线化,9类34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钻井设计、压裂方案等6类技术文件网上审批率达100%;新井部署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储层改造方案优化效率提升30%。
目前,川南配置区所有气井的实时数据都可“云端”汇聚,天然气生产效率效益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