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的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太原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论坛期间发布了《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2025碳中和绿色影响力品牌》等多份行业重量级报告和成果。
报告显示,在全球新能源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受益于装机规模的扩大和后端应用市场的持续拓展实现稳定增长。2025年,全球12家新能源企业营收超千亿元,中国占据8席。从产业层面看,中国新能源企业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骑行1小时可将平板电脑电量从20%充至满电的健身自行车;加氢15分钟可续航700公里的氢能重卡;以光储充一体化设计实现离网状态下清洁能源自给与零碳排放的智慧零碳充电桩……
走进与太原论坛同期举行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现场,科技感扑面而来。50000平方米的展区,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参展,展示了包括智能装备、煤炭绿色智能开采、低浓度瓦斯提浓、固废固碳协同处置等在内的,一批全球领先的前沿技术成果。
主题展区内,一座长近5米的煤矿开采模型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这款‘煤海蛟龙’4.0版是由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煤矿快速掘进系统,首创掘进、支护、运输平行作业模式,整体掘进速度为传统速度的2到3倍,最高月进尺达3088米,创下了世界纪录。”工作人员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这一成果不仅大幅提升了煤炭开采效率,还破解了采掘失衡的关键性难题,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助力。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9.6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3.2%,煤炭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面对巨大的能源体量,转型难度不言而喻,科技创新成为破题关键。
不少与会专家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推动能源转型需进一步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枢纽作用,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场景落地,深化能源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金融机构的跨领域协作,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智能算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产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近年来,山西聚焦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持续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
本次太原论坛首次设立的绿电展区内,不少参观者在绛县绿电园区沙盘前,见证着绿电为“山西制造”赋能国际通行的全过程。工作人员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园区将传统铸造产业与绿电深度融合,通过绿电认证提供产品国际竞争力,成为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转型的实证样本。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具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作发言时表示,在全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我国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补充电源迈向主力电源。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高速发展,风光年均新增装机由“十三五”的“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截至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近60%。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多家行业机构预测,到2060年,我国所需“风光”装机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仍有巨大成长空间。论坛现场,多位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以及经营主体的积极创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内在韧性,虽面临短期波动,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
创新融合是跨越周期的关键支撑
“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量不断增长,消纳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从‘136号文’到后续出台的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政策,新能源已由过去的政策规模驱动变为终端应用驱动。”
当前,以新能源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世界能源转型,新能源产业已由简单的规模扩张走向质效的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倒逼企业从“铺摊子”转向“精耕细作”。
对此,与会人士普遍将科技创新视为跨越这一周期的关键支撑。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史玉波则建议,通过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他认为,应积极探索“新能源+创新融合”的发展模式,如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在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面对新蓝图,不少专家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实现从拼规模到拼质量、卷价格到卷价值、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的周期性跨越,未来依旧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