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记者了解到,榆林气田南区“压舱石”工程取得重要突破——该区域重点部署的全层段取芯井顺利完成作业任务。工程测井数据显示,该井展现出良好的资源潜力,为榆林老气田的深度挖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长庆油田老气田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单井产量逐年递减,低产低效井数量增多。为夯实老气田稳产基础,长庆油田深入推进老气田“压舱石”工程,找准提高采收率和控降递减率两个发力点,以“五重”技术路线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双轮驱动,系统破解老气田开发难题。
2024年,长庆油田老气田“压舱石”示范区开发指标持续向好:整体综合递减率同比下降0.5%,年产气量较方案设计提高4.2%。
精细描述 读准气藏“密语”
长庆油田坐落在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育低渗碳酸盐岩、低渗砂岩、致密砂岩3类气藏,该区域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基底结构错综复杂。
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传统的气藏描述方法难以精准刻画该区域气藏的真实面貌。长庆油田在老气田“压舱石”工程中大力推进精细气藏描述工作,绘制出一幅幅精细的气藏“画像”,精准定位剩余气富集区域,为后续开发指明方向。
“治气藏如治病,先得拍‘CT’。”技术团队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地层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再扫描,清晰呈现出地下数千米处厚度仅数米的薄砂体形态,以及隐藏在地层深处的微小断层。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砂体的走向、连通性,不仅解决了“有没有气”的问题,而且为“有多少气”“气在哪”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井网部署提供了更加精细的“路线图”。
基于精细气藏描述成果,精准定位加密调整井成为释放老气田潜能的关键举措。技术团队综合运用数值模拟、生产动态分析等方法,对剩余气分布进行精准预测,将剩余气“一网打尽”。在苏里格中区,通过对井间剩余气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渗透率较低但存在微裂缝连通的区域,依然富集着可观的天然气。针对这些潜力区域,科学部署加密调整井,以直井、常规水平井及大斜度井型为主,实施混合井组、多层系立体水平井组等差异化部署,2023至2024年扩边整体部署101口井,实现剩余气极限动用。
深挖潜能 激活“沉睡”资源
相较于新气田从零起步的勘探开发挑战,长庆油田的老气田坐拥资源落实程度高、地面系统完备、基础设施成熟等优势,在油气稳产保供中蕴藏着巨大潜力。
“我们通过对地层进行再扫描、剩余气和生产指标再论证,重构以‘平面扩边、纵向拓层、内部加密、气井挖潜、地面优化’为主体的稳产技术对策,提高老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长庆油田气田开发事业部靳锁宝告诉记者。
挖潜对策“量井定制”。紧紧牵住老区提高采收率的“牛鼻子”,长庆油田将精准增产措施作为扭转局面的重要抓手,坚持效益增油,因井制宜细“把脉”,对症下药开“良方”。长庆油田采取动态与静态、地质与工程、效果和效益相结合的方法,从“问题井”中找潜力,在潜力中找动力,措施精准率提高到90%以上。
对症下药“一井一策”。榆林气田以“一井一策”保每口新井产能充分发挥,精细排查问题,进行措施调整,2024年措施增产量、老井产量和井位建议数量均超额完成,问题井大幅减少,主要指标实现“三提两降”,气田综合递减率降至19.1%,坚决筑牢老气田“压舱石”。
措施组合“激发动能”。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验,长庆油田集成泡沫排水、速度管柱、柱塞气举等采气主体工艺技术,综合应用化学原理、物理方法、机械手段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排水采气配套工艺技术系列,为气田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2024年,全年开展各类措施1.3万口井,维护气量超25亿立方米。
智能管控 解码“智慧”气藏
近日,长庆油田气田开发事业部公布了一组数据:长庆油田已有超2.7万口气井接入物联网终端,其中1.2万余口气井实现系统赋能并投入智能措施应用,年增气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长庆老气田也迎来了智能管控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长庆油田通过创新构建以前端感知层、中端平台层、后端应用层为主要内容的“三层四维”气田数智化技术架构,依次部署智能开关井装置、智能压力变送器、高精度流量计等边缘计算终端,并深度集成数据中台、算法中台和业务中台,真正做到数据与业务既有“独立空间”,又能“互通有无”。
“在智能管控系统的加持下,每口井都如同接入了‘云端神经网络’,自主优化生产参数、精准实施处置措施,将传统48小时的决策周期压缩至2小时。”油气工艺研究院赵峥延工程师介绍。
长庆油田通过构建智能化气井管控体系,为老气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该体系自运行以来,不仅实现了管理效能的跨越式提升,更带来了开发效益的显著增长。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气井平均利用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综合采收率也得到明显改善。曾经难以把控的老地层,在智能管控下,正以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持续贡献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