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为支撑、密不可分。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国际标准正从技术规则制定者向创新生态构建者转变,成为重塑全球能源科技创新底层逻辑的引擎之一。“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推动产品碳足迹标准的体系建设,构建新的绿色贸易规则。”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舒印彪公开表示。全球范围内,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几何?国际标准在绿色创新领域发挥哪些作用?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动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全球能源技术创新处于关键节点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能源创新现状》报告指出,全球研发中的能源技术谱系之广、前景之光明均创历史之最。当前,全球能源创新处于关键节点,新兴技术面临市场化考验,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投资趋势呈现显著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表示:“目前,新兴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格局。在这场变革中,国际标准发挥着推动创新、确保质量、促进全球协同等核心作用。国际标准不仅是技术文件,更是构建未来社会的基石。”
当前,各国产业战略聚焦经济竞争力、安全性与韧性,这使得创新突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国际能源署指出,近年来,创新活动持续升温,但部分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汽车领域。航空海运业研发投入占比过去10年间持续下降,水泥、钢铁等重排放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明显低于可再生能源和汽车。
“创新是能源行业的命脉,尤其在电气化等重大变革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当下。”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强调,“众多技术正逼近市场化临界点,为能源安全、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带来长期改善。不过,需要公私资本共同投入才能实现创新方案的规模化应用。”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5年至2022年间,能源科技风投激增6倍,整体规模与公共研发总投入相当。2023至2024年间,金融环境收紧,风投缩水超20%,期间唯一逆势增长的是人工智能。
摩根大通指出,全球范围内,以绿色制造、绿色化学、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工业技术正得到快速发展。不同气候技术在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采纳方面具有差异,这些差异与监管政策、消费者偏好、技术成本等因素直接相关。
能源创新版图呈现全球化特征。国际能源署指出,2000年以来,全球低碳技术专利增速是化石能源的4.5倍。区域投资侧重各异,中国半数能源专利与九成风投集中于电池、电解槽等规模化制造技术,2021年能源专利数量超越日美,其中95%聚焦低碳技术;欧洲侧重同类技术但更关注大型工程项目;美国则保持化石与清洁能源技术的多元化布局。
国际标准是绿色创新的重要支撑
国际标准在引领能源创新尤其是绿色科技产业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参数与测试方法的标准化不仅能够消除贸易壁垒,还能促进技术兼容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并加速新兴技术规模化推广。“标准与合格评定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推动国际互认不可或缺的双轮。”舒印彪强调。
国际标准为绿色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和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国际标准以其普适性、规范性和统一性,为实现全球统一的碳排放核算、监测和认证提供依据,促进碳足迹产品方法体系及创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全球共享,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可比性、精确度和透明度,从而提升全球碳管理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多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将产品碳足迹也作为热点的研究方向,英国标准化协会制定了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联合提出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框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14000系列碳足迹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在新能源领域设立了10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数百项国际标准,为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全球新兴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舒印彪提供了一组数据:国际标准为促进全球绿色贸易提供了国际通行规则,国际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和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覆盖了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影响了全球80%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国际标准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质量管理手段,有效促进了国家间、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显著减少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全球绿色贸易的便利化。
一方面,国际标准为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绿色新兴产业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生产,而是全球共同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上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及零部件的供应,中游的整车制造,下游的充放电服务等应用领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另一方面,国际标准为绿色新兴产业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能够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动力,鼓励新技术与新材料研发,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绿色产业协同布局和创新发展。
中国绿色标准治理关键作用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国际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在绿色标准治理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局2022年评估结果,中国对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总体贡献位居全球第二。
舒印彪介绍称,中国承担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主席,组建的秘书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在三大标准组织当中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职务已经达到91个,秘书处101个,注册国际标准专家超过3600名,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从2012年的155项增加到2023年的1362项,增长7.7倍。
我国持续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则和制度体系,国际标准采用比例超过85%,中国企业也积极参加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为塑造全球化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国际标准也带动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国际标准化,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5G等新兴领域,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区域办公室首席代表康博思坦言。
事实上,我国绿色科学技术产业发展在全球处于引领地位,包括建成世界上最大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能源转型投资位居全球之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品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上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中国绿色技术和产业分享全球的“名片”。
“通过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国已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现行有效标准120余项,参与制定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充放电服务等国际标准30多项,在新能源领域,参与光伏材料、光伏器件等国际标准达20多项,服务光伏产品出口份额达到全球市场的70%,参与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制定,进一步巩固电池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舒印彪表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深刻变化,能源结构在深刻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国际标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贸易流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和引领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