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伊丽娜 通讯员 李兆丰)4月20日,记者从大庆油田获悉,凭借创新低级序断层精细识别和整体精细构造建模技术,大庆油田实现了剩余油挖潜从“躲断层”到“找断层”的重大转变。“十四五”以来,已实施挖潜55口井,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6吨,含水率为83.1%。截至目前,累计产油达18.2万吨,后续待实施井83口、设计产能9.8万吨,将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有力支撑。
大庆长垣油田如今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尽管老油田含水率高达95%以上,但仍有近60%的分散储量未采出。过去,由于在断层附近布井时通常采取“躲断层”策略,再加上断失油层以及断层面遮挡等因素,导致断层附近形成了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如何有效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成为大庆油田的核心难题。在理论极限与开发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大庆油田将破解难题的关键,锁定在低级序断层精细识别与构造建模技术的突破上。
“识别3至10米断距的断层,在理论上堪称‘天花板’级别,国内外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借鉴。为攻克这一难题,我们组建了精细油藏描述攻关团队,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解析断层形成机理和识别技术。”大庆油田科技信息部相关负责人说,在漫长的攻关过程中,攻关团队对十万余口井、千万个小层、千万条地震剖面进行了细致分析,装满分析图纸的箱子多达几十个。
一次偶然的经历,为技术突破带来了转机。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地质研究室主任蔡东梅,从车轮陷入坑洼时车灯叠加照明的现象中获得灵感。她意识到,单一数据体如同单束光,只有多属性融合才能照亮断层全貌。沿着这一思路,攻关团队重新优化方案,利用地震数据体、蚂蚁体、相干体等多属性与井断点信息三维集成可视化融合,创新形成了以井断点引导地震层控方差体的全三维构造精细描述技术,成功突破了3米断层识别极限。
不仅如此,攻关团队还首创了以分级约束为核心的沉积单元级整体构造建模技术,在国内首次构建了万井百层的整体构造模型,断点组合率达到96.8%,这一成果为断层边部剩余油精准定位提供了“显微镜”和“导航仪”。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带来开发理念的深刻变革。技术人员通过井震结合的方式,精细刻画各级断层空间展布特征,成功指导开发挖潜策略由“躲断层”调整为“找断层”,实现了井—断层距离由100米到10米的跨越,使局部剩余油富集区无处藏身。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大庆油田挖潜区域不断拓展,从长垣老区延伸至外围、海塔地区;挖潜对象由大断层逐渐转向中小断层;挖潜模式从“复杂断层区整体挖潜”转变为“单一断层多层系、多井型、多措施”综合立体挖潜。这些转变标志着大庆油田在剩余油挖潜领域持续向纵深推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