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P30“全球绿色行动引领零碳转型”边会上,来自多国的顶尖专家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而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路径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专家共识认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最大障碍已非技术或成本,而是亟须一场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当前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矛盾,体现为各国自主贡献目标与科学要求的控温目标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放差距”。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气候科学与传统经济学之间的“认知鸿沟”。传统经济学模型常将更严格的减排行动视为经济负担,甚至得出3摄氏度温升是“经济最优”的结论。
与会专家强调,实现深度减排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已显著低于化石燃料,2024年可再生能源为全球节省了近5000亿美元燃料支出。
然而,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新增装机远未达到“净零”路径要求。这一“行动赤字”的根源在于多重人为障碍:传统认知惯性、地缘政治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公正转型机制的缺乏。专家特别澄清,从全球气候需求看,绿色新能源“绝非过剩”,反而是供给严重不足,人为障碍抑制了潜在需求的释放。
在传统发展范式下,经济增长与减排被置于对立面。而生态文明范式则强调将人类经济活动置于地球气候安全边界之内,使减排成为推动经济向高竞争力绿色形态跃升的动力。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教授等专家指出,人类发展亟须转向生态文明范式,以实现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协调。这一范式要求将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的地球安全边界,各国必须在公平分配的全球碳预算内进行经济活动。
边会为全球南方国家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愿景:借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跃,这些国家完全有可能跳过传统高污染发展阶段,实现“蛙跳式”绿色发展。
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消除知识、贸易和融资障碍。专家强调,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公平不再是单纯的道义诉求,更是绿色增长的前提条件。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不会自动带来公平,必须将公正原则深度融入气候规划。
本次边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化解气候危机必先弥合认知差距。一旦跳出传统思维陷阱,解决全球气候危机就会出现全新格局,而生态文明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摘编自《中国日报》)
(张学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