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9-8918-1862  |  关注公众号
免费注册
 |  立即登录  |  个人中心  |  帮助中心
商品 店铺

吉林油田:“云端”气田的智能革命

发布于: 2025-08-21
已被浏览: 544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8月17日,在吉林油田川南流转区块的自205H76井场,智能传感器正以每秒5次的频率,采集着井口压力、温度和流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高速数字链路实时传输至3000公里外的吉林油田数智指挥中心,任何细微的参数波动都会触发智能预警。

  自2021年9月川南分公司在自贡挂牌成立以来,吉林油田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页岩气开发装上“数字神经”,画出了页岩气开发的成本效益曲线。

  预埋智能基因

  建设初期,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不是改造老旧设施,而是在一片“空白区”上绘制智能气田蓝图。吉林油田在此确立“勘探开发数字化、生产运行智能化、经营管理平台化”目标,将数智化基因融入每一个建设环节:首批12口开发井在设计阶段就预埋光纤传感器,自205脱水站从地基施工时就预留5G基站接口,整个矿权区的管网布局同步纳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所有井站从建设初期就按照‘智能单井、智能场站、智能管线’标准设计。”川南天然气勘探开发分公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投产的自215平台,6口井的钻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直接上传至EISC平台,实现“钻井即联网、投产即智能”。“现在全区71口井的实时数据都在‘云端’汇聚,就像给气田装了‘千里眼’‘顺风耳’。”数智化建设负责人介绍说。

  打造“数据大脑”

  在川南数据共享平台的地理信息界面上,2047平方公里矿权区的每口井、每条管道、每个场站都以三维模型精准呈现。点击任意一口井,钻完井数据、压裂曲线、生产动态等一目了然。这是这个公司历时4年打造的“数据大脑”,收录了全部气井的动静态数据,数据入湖率达97.83%,成为智能井站的“神经中枢”。

  “传统地质研究靠翻纸质报告,找一个数据得查若干资料,现在我们只要输入参数,秒级生成分析图表。”川南天然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展示了储层评价模块:系统自动调取相邻5口井的测井数据,结合实时生产动态,10分钟内完成新井位的储量预测,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5倍。更重要的是,数据驱动贯穿生产全链条,钻井现场的随钻数据实时传回至EISC平台,AI算法自动识别地层岩性变化,动态调整钻井参数。2024年,川南流转区块平均机械钻速提升22%,复杂工况发生率下降40%;压裂作业时,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比对设计参数与实际施工曲线,自动预警砂堵风险,单井压裂效率提升15%。

  融合驱动增效

  智能井站的高效运行,背后是一套“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川南天然气勘探开发分公司与长城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建EISC智能平台,开发出钻井参数实时监测、压裂远程指挥等十大功能模块,实现地质、工程、生产数据的“云上协同”;联合数智技术公司攻关物联网系统,突破多品牌PLC/DCS系统兼容难题。

  在管理创新上,吉林油田构建起“数据驱动决策”机制,九大类34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钻井设计、压裂方案等6类技术文件网上审批率达100%。借助数据共享平台,地质、工程、生产部门实现实时协同。2024年,川南流转区块新井部署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储层改造方案优化效率提升30%。

本文关键字: 吉林油田:“云端”气田的智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