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至26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十届全球FPSO&FLNG&FSRU大会暨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高端海工和浮式装备领域的300余家企业、1000余位从业者,显示出浮式装备市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会上发布了《FPSO&FLNG&FSRU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与会专家深入解析当前浮式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以及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的新举措。
在快速发展的FPSO行业中建立竞争优势
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被称为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综合性海上油气加工厂,是海上天然气开采与利用的重要装备,有着设计建造要求高、价值高、工程管理复杂、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这一领域将持续引领海洋油气开发市场的发展。如何在这一行业中建立竞争优势,是与会者讨论最多的话题。
Energy Maritime Associate公司高级研究员徐蕴认为,浮式生产装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FPSO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全球在运营的FPSO项目共有166个,其中改建项目96个,新建项目56个,重新部署的项目14个。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Buzios油田执行经理 Marcio Kahn介绍了公司三代FPSO装置的发展历程及战略部署。他认为,不仅要研发新装置、利用新技术增加油气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要探索海上油气田高效开采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新要求,对海洋装备的发展(尤其是开采、储运等环节)提出了新要求。与会专家提出,要考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综合应用在油气开采、储运全过程,还应服务于装备的系统创新。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操作系统行业发展中心项目经理邹波提出,要注重处理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清洁低碳发展为引领,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探索新型低碳业务。目前,用LNG替代柴油,发挥电池储能技术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更多可操作性。
中国海工装备产业正在全球供应链中强势崛起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书记任芳德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海工板块正在全球供应链中强势崛起,但也面临着激烈竞争。中国企业承接了越来越多的海上浮式装备项目,这一行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的海工装备产业,将在全球浮式生产系统供应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未来油气发展空间主要在海上,尤其是深水领域。随着技术突破,开采成本也在逐渐降低。目前,FPSO占全球浮式生产平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FPSO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在南美、西非和东南亚等地,海工制造生产链也在向亚洲转移。”上海市工业合作协会副会长、决策者智库董事长李庆星介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提出,海上油气开发要响应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要从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方面寻找答案。近年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洋油气开发的成本也更加具有竞争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是石油公司未来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必须应用绿色、低碳排放技术开发海上油气,同时采用其他新兴技术降低油气开发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探索海洋油气与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路径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海洋油气与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技术,如浮式氨气生产储存装置、海上风电制氢等。
SBM Offshore公司产品线总监Bruno Freitas认为,未来生物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能源中,氨气使用量在不断上升,预计氨气需求量在未来将增长10倍。在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上,也可以探索从海上风电场获取电力,通过电解海水生产氢气和氨气。
中国海洋新能源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如何将海洋油气开发与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统筹考虑?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资深工程师齐磊介绍,公司已对浮式风电领域的风电场规划与输电技术、浮式风电基础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研究等5个方向进行重点布局,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式风电一体化耦合分析软件等。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夏侯命胜提出,近年来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投产的装机规模达到26.4吉瓦,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未来,海上风电将进一步向深海发展,离岸距离进一步增加,这对铺缆船舶定位能力和稳定性等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浮式风电机组发展成熟后,风电制氢一体化方案将通过把模块化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整合在海上浮式平台上,风电机组所发电量可以直接用来电解海水制氢,生产的氢气接入海底天然气管道,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运输。当然,还需要破除一些关键技术和输送成本等方面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