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外围油田不同于长垣老区,大多处于长垣构造带的边缘地带,几乎都是集低渗透、低产能、低丰度“三低”于一体的地质条件,“动用难、效益差”。如何把这块“可望而不可即”的储量“拿到手”?大庆人有的是办法。
锚定外围油田经济有效开发,大庆油田全面推动外围上产革命,以外围油田效益开发上产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上产工作,编制《大庆外围油田规模效益开发上产指导意见》,明确了增储建产、多元提采、老区控递减和管理创新四大发展方向,力求从顶层设计层面打破制约外围油田上产的瓶颈。2024年,实现提前66天完成外围油田600万吨原油产量任务。
1月20日,大庆油田采油七厂茂2区块一口井正在进行声波变密度测井,这是致密油低品质储量区块的先导试验。据采油七厂地质研究所静态室钻井现场负责人于洪承介绍,该区块第二批钻井已完钻15口井,比第一批钻井提速达17.6%,其中一口井的水平段日进尺、水平段钻进周期、水平段机械钻速、单井钻进周期4项指标刷新了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钻井速度纪录。
采油七厂地跨长垣油田与外围油田两大开发区域,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油藏类型使这里成为各类新型提采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如今,大庆外围油田率先在储量开发上实现常规、非常规并举,在开发方式上实现水驱、化学驱并用的开发态势,已初步形成水驱、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驱、热驱五驱并用的开发模式,由“水驱独大”向“多元并举”的开发方式转型已经成为未来实现高质量稳产的最大底气。
“用手指轻轻捻一下老区油层的砂体,就能迅速延展。这里的砂体却像磨刀石一样坚硬致密,提取石油难度很大。挑战、创新、突破是我们久久为功、不懈努力的一贯‘路径’。”大庆油田榆树林公司总地质师李荣华说。
“三低”油藏的显著特点是自然递减快,如何“减速”是榆树林公司一直思考探索的方向。2024年,该公司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及井下作业分公司协同合作,创新采取“注入二氧化碳增能+关井扩散+压裂施工”方式,优选两口致密油产能井开展二氧化碳蓄能压裂试验,着力解决致密油储层物性差、大规模压裂弹性开发后期无能量补充、产量递减快的难题。
大庆油田采油九厂在龙西塔21-4致密油开发示范区建设中总结形成“3511”效益建产模式,并在致密油区块及稠油开发中全面推广。在英页1H区块产能建设过程中,超前组织商务运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在钻井、测录井、射孔、压裂、基建施工、生产管理全流程大力推行市场化,水平井压裂平均单井费用下浮50.3%,钻井施工、返排液运输费用下浮40%。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外围上产革命’的要求,从英页1H区块建产之初,就注重效益开发,对‘3511’效益建产模式进行了优化细化,进一步提升我们厂原油百万吨上产的‘含金量’。”采油九厂龙西致密油项目部经理韩军说。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庆油田外围采油厂积极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其中,采油八厂持续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自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效缓解了用工紧张、开发成本高与降本增效等方面的矛盾。
第一作业区宋一联合站新建中心控制室及站内自控安防系统,变“人员定时巡检”为“电子全天巡检”,实现了主要生产岗位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异常报警;第四作业区台九区块,通过监控平台可实现主要生产、参数、工况等数据在线采集、远程传输、集中调控;第三作业区315注采班则将输油岗系统、水岗系统等集中进行显示与控制,实现了数字共享、站队值班合一。数字手段的运用避免了安全隐患,减少了岗位用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外围上产,非一朝所为。大庆油田干部员工正以革故鼎新的意志、干则必成的勇气,全力以赴诠释外围上产大有作为的使命担当,与长垣老区共同夯实原油高质量稳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