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9-8918-1862  |  关注公众号
免费注册
 |  立即登录  |  个人中心  |  帮助中心
商品 店铺

大港羊三木-孔店油田:在突破极限中打破“宿命论”

发布于: 前天
已被浏览: 55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大港羊三木-孔店油田自1963年被发现以来,已走过62个春秋。如今,这座老油田面临着严峻挑战——综合含水率高达95.2%,距离行业公认的开发“寿命”临界值——综合含水率98%仅一步之遥。

  但现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一项关键指标打破了所谓的“宿命”:自然递减率连续20年控制在9%以下,稳居大港油田采油单位榜首。

  向微观世界要资源

  在“发丝级”孔隙里寻找“第二生命”

  羊三木-孔店油田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一段从地下几千米深处取出的岩芯样本放入偏光显微镜,启动按钮。屏幕上,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逐渐清晰:放大数千倍后的岩石内部,呈现出如同宇宙星河般复杂的网络结构——那是比头发丝还要细上许多的油藏通道。

  “这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就是油曾经流过的地方。”技术人员指着屏幕说,“现在,这些通道大部分都被水占了,但还有一些油卡在角落里、缝隙中,以前我们根本看不见,也够不着。现在不一样了,它们藏在哪儿,我们一清二楚。”

  这看似平常的实验室画面,背后却是一场开发理念的深刻变革。对于综合含水率超过95%的特高含水油田而言,传统的宏观区块开发模式早已失效。此时,原油并非完全枯竭,而是以剩余油的形式,藏匿于岩石的细微角落。这些“油路死角”,可能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微米级喉道,是渗透率极低的致密夹层,或是被边底水淹没的薄夹层和小断块边部。

  羊三木-孔店油田的破局之道,正是将开发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这些曾被忽视的‘微观死角’,正是老油田的‘第二生命’所在。”技术人员指着显微镜下的图像解释道。通过岩芯薄片分析、三维孔隙建模等技术,他们构建起了768组数字岩芯模型,成功绘制出一张“微观地图”。

  有了这份“靶向导航图”,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量身定制补孔、调剖、侧钻等方案,让过去被认为“无油可采”的区域重新流出石油。这场向微观世界的探索,表明只有研究足够细致,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榨取每一滴油的价值。

  用技术迭代破极限

  在“贫油区”打响三次采油“进阶战”

  水驱挖潜总有尽头。羊三木-孔店油田把突破的方向转向了技术升级。从化学驱到二氧化碳驱,一项项新技术接连上阵,硬是在高含水的“贫油区”里,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化学驱的“精准打击”是这场战役的先锋。油田创新应用碱/聚、聚/表等二元复合驱技术。在羊三断块,碱/聚二元体系注入后,单井含水率一夜之间骤降50个百分点,日增油高达8吨;在孔二南断块,聚/表二元驱更是让整个区块采收率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量身定制的化学配方能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

  更具颠覆性的是CCUS-EOR的绿色革命。这项技术将二氧化碳注入油藏,既能作为一种高效的驱油介质“推着”原油产出,又能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封存。综合含水率高达98%的孔104井实施二氧化碳吞吐作业后,单井产能激增5倍,至今仍稳定日产油3吨。截至目前,孔104断块已实施二氧化碳吞吐61井次,累计增油2.69万吨、埋存二氧化碳118万立方米。

  此外,针对“层多、块碎、面积小”的复杂断块油藏特点,油田创新了层系井网立体互换重组技术,即让一套井网先开采下层油藏,再通过调整,转而开采上层油藏,实现井网功能的“二次利用”。这项技术在孔店南区块的应用效果不亚于再造了一个中型油藏,极大地盘活了存量资产。

  从化学驱到CCUS-EOR,再到井网重组,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是勇敢突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技术矩阵,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靠数字革命提效能

  在传承中让油田实现“逆生长”

  技术的突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羊三木-孔店油田的“逆生长”,同样得益于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和永不熄灭的精神传承。

  在大港油田采油六厂生产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数字屏幕实时跳动着450余口油水井的“生命体征”数据。物联网传感器将压力、流量、含水率等数据源源不断传回,大数据算法则根据地质模型和经济参数,动态优化每口井的注采方案。这种“智能调控”让单井生产时率逼近99%,单井维护成本下降30%,实现了“地质—工程—经济”全链条的闭环管理。

  更关键的是对“沉睡资源”的智慧盘活。通过数字模型评估长停井、低效井的潜力,制定“一井一策”的复活方案。近5年来,油田实施老井复查80余口,通过侧钻、转采、层内层间挖潜等手段,成功让40余口长停井重新出油,开井率从85.4%大幅提升至93%。

  支撑这场硬仗的,是一代代石油人的接续奋斗。在采油六厂的荣誉室里,几本泛黄的笔记本格外醒目——那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员手绘的油层剖面图。如今,这些老图纸与墙上的实时生产大屏并置,数据跳动,一目了然。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那份对地下世界的敬畏与执着。老一辈“宁肯少活二十年”的拼劲,如今化作了年轻人在实验室里一次次调试配方、在井场上反复优化参数的坚持。技术在升级,但“把每一滴油采出来”的信念始终没变。

  油田会老,但探索不会停。只要技术不断突破,信念始终如一,那些看似走到尽头的油藏,就永远藏着新的机遇。

本文关键字: 大港羊三木-孔店油田:在突破极限中打破“宿命论”